梦想,在艰难中萌芽
上世纪七十年代,罗云出生于洛南县灵口镇五家沟骅角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上小学的时候,她就非常喜欢上语文课,写的作文经常被给全班同学来朗读和学习。
1994年,20岁的罗云不顾父母的极力反对,也不顾亲戚的冷颜相向,更不顾朋友的竭力劝阻,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洛南县城东街的自强乐观、励志成才的双臂残疾青年王瑞。结婚第二年,罗云和丈夫在县城中心广场建了一个经营公话、代卖报刊杂志和彩票报刊亭。
2000年,罗云的处女作散文《月亮照亮我的心》在发表后,她的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
梦想,在困苦中生长
1996年,有了两个孩子的罗云,生活境遇更加艰辛。因为丈夫双臂残疾,根本无法照看孩子,她经常是自行车前面的篮子里坐着儿子,后面的货架上捎着报纸,女儿则坐在报纸上,在县城车站或县城周边的集镇上兜售报刊,换来每月四五百元微薄的经济收入;她经常是一手拎着自行车头,一手还得提着电壶或饭盒,驮载一双儿女去给丈夫送水、送饭。晚上,罗云才进行着文学创作,为了圆文学梦,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与努力。
罗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遇见不会的字词,她就虚心地向字典请教;碰到不懂的问题,她就认真地上百度搜索。有时熬夜实在瞌睡得不行,她就用冰毛巾、咖啡、茶水、清凉油、辣椒等来刺激神经,以提振精神。她身边的很多人都感慨说,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人能写出这么多生动优美的文学作品真是不容易。
每当家人酣然入睡时,看着一个个可爱的文字轻盈地落在稿纸上,罗云仿佛觉得那便是自己活着的所有价值。其丈夫王瑞埋怨说:“日子过得这么忙,你哪有闲心思写东西呢?你整天舞文弄墨的,我看不太现实。”她回答丈夫说:“日子过得再苦再累我也甘愿,我就是要坚守我的梦想、我的最爱。”
罗云不分昼夜地“疯狂”写作。她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为游记、散文和诗歌,而生活经历正是她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去杭州西湖旅游,罗云写出了游记《春游西湖》;去新疆走亲戚,她写出了游记《新疆天池》和《秋游红山》......洛南各个旅游景点、家里的一只狗、一只猫,甚或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都在她的笔下演变成了一篇篇优美生动的游记、散文。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洛南县文化馆组织诗歌朗颂会,罗云满怀着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创作出了诗歌《宝贝,我在呼唤着你》,并饱含深情地进行的朗诵,现场的观众无不为之感动,同时,这也让人们开始记住了“罗云”这个名字。
当地人经常调侃她说:“在洛南这个地方罗云不是因为卖报出名,而是因为写文章出名。”
梦想,在奋斗中开花
2010年,罗云创作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梦里落花》,小说叙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凄美爱情故事,描写了一段催人泪下的至爱亲情,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体会。小说当年在红袖添香网站连创年度排行榜、积分榜和投票榜三个第一名。
2012年6月,陕西省举办首届农民工诗歌朗诵大赛,罗云带着对农民工的深深敬重之情,创作的《脚手架上的蚂蚁》。“我是一只蚂蚁,脚手架上的蚂蚁,不要问我为什么离开泥土,因为对幸福的渴望啊,我才爬上了这高高的天空,小心翼翼地探路,敏捷地攀爬云梯,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经过层层筛选,这首诗歌一举荣获陕西省农民工诗歌创作一等奖。
十多年来,罗云先后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同时,罗云还在新浪网、烟雨红尘网等网站开通了博客以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
梦想,在拼搏中结果
2014年,罗云被洛南广播电视台作为特殊人才聘用。每天清早,当所有人都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她就起床开始了自己一天忙碌的工作。
2014年,罗云主办的《洛州文学》广播栏目被省市台评为一等奖。值机期间她边监听广播边采写新闻,为了掌握第一手的采访素材她经常风里来雨里去地下农村跑山乡去采访。2015年,罗云被江山文学网评为“十大才女”之一。2016年一年间她一口气创作了40个剧本;她还参与了情景剧《鸡毛蒜皮》的编剧与创作,《山村菊香》等短剧已经搬上了银屏,其中《山村菊香》获得首届“特色与休闲农业”青年微电影视频大赛一等奖;散文《村庄的味道》和《故乡的石磨》相继在天津电视台微电台播出。
二十余年来,罗云夫妻不但养活着二位老人,还拉扯大了一双儿女:今年22岁的女儿已经是河北医科大学的一位高材生;19岁的儿子也当兵到了青岛。
采访中,罗云告诉记者说:“无论人生前进的道路有多么坎坷和曲折,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拼搏、去开拓、去创造。”来源:圈点手游排行榜 ( 文/图 记者 张红中 通讯员 郭夏季)